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全国政协常委建言:为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2023-09-20 网易2800
导读

全国政协常委建言:为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近日,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们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协商议政。其中,针对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提升产能潜力以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问题,常委们也提出不少真知灼见。

01

孙东生:抓住“两个要害”,深挖粮食产能与潜力

粮安天下。我国粮食产量在经历了“十二连增”和“十八连丰”后,总产量已经稳定达到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已经超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但与人均粮食占有量600公斤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在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看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明晰国内国际新形势和新变化:一是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饲料粮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二是粮食对外依存度快速升高,国际贸易变动对粮食安全影响加大;三是国内大豆产能不足问题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四是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五是乌克兰危机带来负面影响。

为此,孙东生建议,要抓住“两个要害”,深挖粮食产能与潜力。抓住耕地要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稳步提高耕地质量;抓住种子要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鉴定评价,持续推进粮食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培育壮大种业优势企业,支持种业基地县开展政企合作,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加快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抗病虫、抗倒伏的品种。同时构建“两辅机制”,注入粮食产能提升动力。构建辅之以利机制,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构建辅之以义机制,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党政粮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加快构建省市县乡村重农抓粮的责任链条。

与此同时,孙东生强调要强化“两大支撑”,增强粮食产量提升韧力。强化科技支撑,运用微生物等的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推进秸秆等农副产物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农业废弃物饲料化利用,拓展饲料供给途径;强化装备支撑,加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农机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降低粮食生产环节机损率。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加强烘干、仓储设施等配套建设。

最后,孙东生建议,做好“两个管理”,实现稳产增产,统筹“两个市场”,拓展粮食产能提升空间。加强粮食收贮管理。实现颗粒归仓,粒粒入口,对粮食收获入仓前的处理流程制定统一标准,对入仓的粮食加强鼠害、病害防控,降低贮存加工过程的损失。强化作物田间管理,按照不同作物生长时期的养分水分需要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控。同时稳定和扩大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深化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农业合作,巩固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贸易合作,加强中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粮食交流与合作,提高进口保障能力。主动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鼓励大型粮食企业做好内外联通的粮食供应网络。

02

张桃林:解决农业科技“两层皮”问题

“对标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桃林看来,一是科技发展滞后于形势要求,农业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面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际竞争博弈更加复杂的新形势,农业科技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凸显,在支撑农业强国建设的农业科技广度深度及前瞻性布局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和“卡脖子”难题。二是科技体系尚不健全,资源力量分布“小散重”。农业科技机构和科研资源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交叉的现象依然存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分工定位不够清晰、“有体无系”,不同层级间“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问题仍较突出。三是管理制度及平台设施配套不足,创新推广链条“中梗阻”。农业科技基础研究与转化推广脱节的问题仍较突出,体现农业科技规律和市场机制的项目决策、运行管理、财政资助等配套政策不够完备,针对农业科技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不同岗位的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的机制和平台建设也有待加强。

张桃林表示,要对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加强产业与科技的融合,优化农业科技战略布局,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整体力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加快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一是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优化农业科技领域布局。二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农业科技体系。三是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制度,畅通农业科研推广链条。

03

邓蓉玲:加强攻关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强化科研攻关责任机制,细化阶段性科研任务,着力构建目标、问题和需求导向下的‘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优异种质创制-战略品种研制-精准繁育技术’种业全链条的原始创新链,整合优势力量,一盘棋式推动种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邓蓉玲如是说。

在邓蓉玲看来,面对我国种业育种“代际”差距显著、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研发与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新发展理念,遵循“引领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创制战略品种、支撑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思路,践行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农业领域国家新型科技创新模式。

邓蓉玲表示,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达45%,但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生物育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方向,加强生物育种研究,对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耕地资源刚性约束的基本国情下,巩固粮食产能关键是提高单产;实现新一轮产量跨越,关键在于生物育种技术变革。”邓蓉玲表示,应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为目标,聚焦主要农作物、畜禽等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组织模式和联合攻关队伍,加强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紧密衔接,注重前沿关键技术创新与品种培育相融合,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邓蓉玲建议,设计布局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重大品种精准设计与培育。从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nongsc.cn/news/show.php?itemid=79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

请手机扫码访问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